牛仔文化及其社群

牛仔布從來都不只是一種布料。牛仔是一種文化,體現深刻的人文精神,許多人視之為自由的象徵。世界每天設計和生產成千上萬的牛仔服飾,選擇多不勝數,從牛仔褲、牛仔襯衫或牛仔褸的選擇角度,可以充分展示個人風格。

Image Courtesy: Unsplash
瑪麗蓮夢露在 1952 年的電影《大江東去》中穿上牛仔褲後,女性牛仔褲才開始流行,成為主流時裝的一部分。
Image Courtesy: Shutterstock

牛仔服飾與不同世代的青年文化息息相關。無論是 40年代西部牛仔片中的牛仔場景,還是 50 年代荷李活壞男孩如占士甸和馬龍白蘭度等穿起風靡一時的 Levi's 牛仔褲,牛仔褲已成為反叛的時尚象徵,當時甚至有部分美國公立學校禁止學生穿着。然而,牛仔褲在 70 年代全面回歸,並在嬉皮運動、龐克和嘻哈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普及,牛仔服飾與青年和流行文化的關係一直友好至今。

牛仔褲也有跨越性別和種族界限的能量。在牛仔褲誕生之前,長裙和連衣裙是西方社會女性服裝的日常服飾。十九世紀末的婦女會向丈夫或兄弟借用實用和耐穿的牛仔褲,她們會穿著牛仔褲騎馬、在農場工作和進行其他需要體力勞動的活動。

第一條專為女性度身定做的牛仔褲「Lady Levi's」於1934 年誕生,但要到瑪麗蓮夢露在 1952 年的電影《大江東去》中穿上牛仔褲後,女性牛仔褲才開始流行,成為主流時裝的一部分。

60 年代非裔美國人社群爭取投票權的過程中,藍色牛仔褲成為了一種政治象徵。正如時尚作家 Zoey Washington 的觀察,牛仔褲除了可調和性別之間的不平等,也是「社會階層之間的標識符號」。社運份子穿上牛仔褲和工人褲,以強調黑人貧窮和種族階級觀念是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The Denim Manual》

牛仔布在不同文化背景及時代都別具代表
性,其不斷演化的個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
根據個人需要和品味找到適合的款式。在
2022 年,Fashionary 發行了《The Denim
Manual》,集牛仔布料的歷史、式樣、設
計、洗水及保養於一書。Fashionary 創辦
人 Penter Yip 形容香港在歷史及流行文化
方面,都是牛仔文化的獨特樞紐。

香港作為牛仔文化的獨特樞紐
Image Courtesy: Fashionary

香港在八十年代是生產牛仔布的重鎮,這裡的工廠為世界各地生產了上百萬條牛仔褲。本地製衣產業的優勢不單為市場提供了實惠的選擇,一眾出色的技術人員及工人亦有助提高利潤。對當時其他的國家來說,要維持高速的生產線同時有質素保證,是非常困難的事。「這段時期牛仔布產業的快速增長及成就不僅奠定香港在全球市場的代表性,也為本地既精彩又多元的牛仔文化立下堅實的基礎。」及至當下,內地成為其中一個最大的牛仔褲外銷市場,香港得以憑此地利提供優質而價格合理的牛仔時尚服飾。

牛仔服飾可以按個人喜好配搭,既實用又時尚。「牛仔布已成為全球時尚和流行文化的永恆主打,集多功能、耐用和舒適的特性於一身,是日常穿搭的必然之選。由休閒街頭風格,到別緻的晚裝,牛仔布得到不同種族、年齡和階層的廣泛喜愛,在時裝界的影響力相當持久。」

香港有一群忠實的牛仔迷在多年來建立出有趣又多元的文化風貌。當中的古董牛仔褲收藏家除了熱愛牛仔衣飾,更着迷於它們的歷史及故事,所以會花上大量心血去尋找罕見的心頭好。日本牛仔褲愛好者如Penter 則喜歡日本人對細節、工藝及布料的堅持,他們將之視為一種藝術手法,透過別出心裁的設計反映日本的文化和價值觀。另外亦有一些族群喜歡未經洗水或打磨的牛仔褲,他們喜歡從牛仔褲日積月累的穿着過程中,磨出每條有故事性並且獨一無二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