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大師班、合作講座、工作坊、會議和研討會將於多間院校、大學、非政府組織和設計組織中展開,以求在亞太地區推廣、教授和倡導牛仔服的可持續性和循環性。此外,倡議亦期望促成區內供應鏈、品牌及學校的牛仔業專家之間的合作,針對設計及構思牛仔服推出可持續發展計劃,從而滿足各類職業訓練課程及牛仔產品公司的獨特需求。
而南豐作坊早於2022 年9 月已舉辦牛仔服未來會議和展示會,作為該倡議的首次公開活動。
身為The Magic of Denim Consultancy 的牛仔服主理人,David Tring 於時裝界經歷接近40 年個寒暑, 早於1989 年已首次向業界呼籲可持續發展的遠景,更於1992 年推出他首個可持續發展系列。
今次,我們與David 就可持續發展作深入交談,以了解香港和亞太地區可持續牛仔服的教育前景,以及他最新倡議「亞洲可持續牛仔服教育」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一詞的普及,最早可追溯至聯合國於1987 年發布的《我們的共同未來》報告(又稱為布倫特蘭委員會報告),自那時起,「可持續發展」就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後世對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項目」。然而,David Tring 卻察覺到「在現代社會,這個詞彙開始被不同行業或商品的大型企業濫用,當成為公司『綠漂』的活動,因此如今更重要的,是退後一步去瞭解這詞彙的真正含義。」
對David 來說, 一間公司即使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用水量, 但若未能達到聯合國所設定的標準,則仍不應被視為「可持續」。「我們需要他們完全達至目標,必需鼓勵他們做到。若我們明明具備能力,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我們的後代,包括正在讀書的孩子們,將永遠不原諒我們。」
David 表示,香港在理解和實踐可持續發展比歐洲地區落後得多, 在減少碳排放方面亦仍有很長遠的路要走。「部分大學及機構例如南豐作坊, 或Redress一類非政府環保組織都提出很好的倡議來教育可持續性, 他們切切實實地做著具影響力的工作, 特別是循環經濟方面的教育, 以及提出關於垃圾堆填區的問題。」
一直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二年級學生講授牛仔布設計可持續性的David,更發現香港的牛仔業社群擁有緊密的聯繫,並渴望支持下一代。「HKDI 是一所很願意與業界合作的職業學院,而前進牛仔、蘭精集團、Jeanologia、Cone Denim 和晶苑集團等多間專注於可持續牛仔布創新的龍頭企業,則不遺餘力地積極支持我們這項目。」
目前,香港每10 秒就有200 件成衣被丟進垃圾堆填區,這些本可以重新投入供應鏈、並應用於新項目的資源就這樣被白白浪費。對此,David 指出能影響服飾可持續性的決策中,其實有80% 需要在設計階段確立,因此,他深信教育才能帶來變化。「為設計、市場營銷和採購系的學生進行培訓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是向他們展現選擇,教導他們利用不同的設計方式,將服飾變得更具可持續性,這是我今年最首要的任務。」
目前在大灣區,牛仔行業就有超過25 萬人力,卻缺乏專門的教育計劃作支援。David 認為,香港有能力成為亞太地區可持續牛仔服培訓的教育樞紐,並推動「亞太區可持續牛仔教育」倡議的誕生。The Magic of Denim Consultancy 有幸成為「聯合國意識時尚與生活方式網絡(United Nations Conscious Fashion and Lifestyle Network)」 的一員,一個為業內人士、傳媒、政府和聯合國系統單位,展示加速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倡議和合作項目。
「我們的目標是與院校、大學、非政府組織、設計機構和牛仔服公司合作,從而在亞太區推動、教育及倡導牛仔布的可持續性和循環性。」David 期望透過連結真正的專業知識及亞洲最好的教育夥伴,為這地區帶來真正的變化。
「我堅信教育是一代贈予下一代的禮物,但同時亦明白教育絕非只有單向流動。當今的學生普遍被稱為『Z世代』, 價值觀較『目標為本』。若我們能以正確的方法培養,到他們達至充分就業時,就可以將理念授予更多人。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其實由 『持續(sustain)』和『能力(ability)』兩個單詞組成,而提高他們理解和尋找氣候危機解決方案的『能力』,對他們的未來、乃至從我們手上承繼而來的世界至關重要。」